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7:42 点击次数:176
前因
黄河水患:公元34年,黄河决堤,黄河沿岸的百姓深受其害,但汉光武帝因为统一天下的战争刚刚结束,国力虚弱,没有及时处理黄河水患。
公元69年,
汉明帝
让在
司空
(最高监察长官)
伏恭
府中任职的
王景
去治理黄河。
此前,明帝就见识了王景治水的才能。当时有人举荐王景前去治理浚仪渠(古狼汤渠分黄河水东流至浚仪县境一段的别称),明帝起用他后,让他和另一名治水官员
王吴
展开剩余84%一起去治理浚仪渠。
王景提出用“堰流法”,即是在堤岸一侧设置侧向溢流堰,专门用来分泄洪水。
王吴采用后,果然有效果。治理完浚仪渠后,明帝召见王景,问他治水的事情,王景陈述治水的利害,对答如流。
明帝对王景很满意,交给他和王吴一个更大的任务,那就是治理
黄河
水患。治理黄河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,
大禹
就是因为治理黄河有功,才得以继承舜的帝位,后来建立
夏朝
。
汉朝规定每年都要巩固河防、修筑水利工程,黄河下游沿岸各郡都设有数千名负责岁修堤防工程的官兵,每年用于砍伐树木、购买石材等防洪抢险料物的经费,也是朝廷和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准备的重要开支。
但
西汉
末年以来朝政荒废,黄河泛滥成灾没能得到有效的治理,
王莽
年间黄河决口,导致大量灾民揭竿而起,推翻了王莽的统治。东汉建立后,汴渠(沟通黄河和淮河的运河)无法起到防范水患的效果了,黄河水患还是频繁发生。
兖州(今山东省西南部与河南省东北部)、豫州(今河南东部和安徽西部)的百姓埋怨,认为朝廷经常兴动其他劳役,而不先考虑百姓最急的事情。
汉光武帝
统一天下后,曾想治理黄河,但因国力虚弱,只好作罢。
为了平息民愤,明帝决心治理黄河。
王吴出发前,明帝赠给他《
山海经
》、《河渠书》、《禹贡图》以及钱币、布帛和衣服物品,以资鼓励。
当年夏天,朝廷征发了数十万名民工和士兵,让王景和王吴指挥他们修筑河渠和堤坝。
王景和王吴主要采取了以下三个步骤。
第一,调整河道。经过对黄河的仔细调查后,王景让人打通阻碍河道的山陵、堵截横向串沟、清除水中的沙石,疏通了从
荥阳
向东到黄河入海口近千里的河道。
第二,巩固堤坝。王景在黄河要害的地方筑起堤坝,防止黄河在雨季流量增加时冲毁堤坝,给沿岸居民造成灾害。
第三,在堤坝上建立水门。后世有人认为,王景建立水门的目的,是为了利用沟通黄河的运河——汴渠和济渠分流黄河的流量,使黄河的泥沙转移到河床外,让黄河主干道的河床不至于急剧增高。
第二年夏天,治河工程基本完成后,明帝亲自巡视了黄河,对王景和王吴的功绩十分赞赏,提升了他们的官爵,增加了他们的薪俸。后来王景被明帝任命为河堤谒者(负责水利的官职)。
王景治理黄河后,尽管东汉朝廷因为外戚、宦官政权的问题闹得不可开交,但东汉年间没有像后来的北宋、元末、清末,发生因为黄河水患灾害而引起的大规模民变,社会经济的发展比较稳定。
在很长的历史时期,即从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始,到唐朝末年,长达八百多年的时间里,黄河都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泛滥、改道。清代学者
魏源
称赞说:“王景治河,千年无恙。”
后果
开发庐江:83年,徐州刺史王景调任庐江太守,率领当地官吏和百姓,重新开垦荒芜的土地,教百姓用犁耕地和养蚕织布。
结论:王景成功治理黄河,表明东汉在光武中兴后,国力得到很好的恢复,朝廷才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大型的水利工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 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